相传在清朝末年,成都府有个制台大人打摆子,患疟**,吃饭无味。正好他的一个师爷去大邑唐场乡的表嫂家走亲戚,回来时把她做的家常豆腐乳装了一小油篓,献给了制台大人。这又香又可口的豆腐乳引起了制台大人的食欲,吃饭也吃得多了。吃了两天嘴也不苦了,胃口也开了,病也好多了。
制台大人问那师爷,这豆腐乳怎么这么好吃?师爷告诉他这种豆腐乳的做法与众不同,先把豆腐压得很干,再撒上盐晒干或风干,再炕一炕,拌上陈年豆瓣、海椒和镜缸菜油,密封一年,才可以开罐取出来吃。制台大人还想再吃这种豆腐乳,便要师爷请他的表嫂到衙门来做豆腐乳。
谭大娘来到成都府,做出的豆腐乳总是没有唐场送来的豆腐乳好吃。制台大人问其原因,师爷的表嫂认为可能是推豆腐的水不同。她家院子里有口井,水又清又甜,好像还有一点菊花香味,磨出来的豆腐又细又嫩又绵软。制台觉得也是,便给了她一些银两,让她回家专门做豆腐乳,然后送来。以后制台大人每逢请客吃饭,除了上各种荤菜外,总要添上一碟豆腐乳,客人吃了都说好。
以后到她家买豆腐乳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找了几个帮工,开了个专做豆腐乳的小作坊,正式挂出“唐场豆腐乳”的招牌,100多年来,唐场豆腐乳一直是大邑县有名的土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