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一路“疯狂”走过上半场,多空因素聚集,近期(新季玉米上市前)远期(新季玉米上市后的新作物季)玉米市场的下半场如何运行,主导玉米走向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玉米路在何方?
2020年初至今,国内玉米开启“疯狂”模式,价格一路“疯狂”一路涨。江苏南通码头二等玉米现货价格由1910元/吨上涨至近期的2250~2260元/吨,上涨350元/吨,这也是年初至今的价格高点;玉米期货主力合约C2009由年初的低点1917元/吨上涨至近期的2096元/吨,高价格是6月18日的2149元/吨(上涨232元/吨)。
供需基本面是决定因素
无论是“市场缺口”“渠道主体(区别于用粮企业主体)大的囤粮需求”“粮食危机”“临储玉米库存出清”“市场供方情绪一致性”“资本炒作”等说法,其背后的决定因素都是市场供需基本面发生了改变,市场的有效供给总量小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总量,主导了玉米价格的运行方向,放大了供需结构的这种变化,让“缺口放大”或“过剩加大”,加剧了价格的波动区间。
政策调控精准施策
从临储玉米第五拍开始,拍卖政策作出调整,提高金,缩短交款期,增加政策玉米投放量;6月30日市场传出国有相关企业暂停向市场渠道主体提供第三方资金用于临储玉米拍卖,大连盘玉米主力合约C2009一改强势,连续两个交易日试探下跌,低至2076元/吨,目前仍在支撑位附近僵持,盘面显得有些迷茫。6月30日和7月1日,中储粮一次性储备玉米拍卖成交溢价、均价和成交率均出现下滑。
深加工停产检修提前
以拍卖玉米均价进厂成本估算,大部分深加工企业产品加工亏损,吉林企业每生产1吨玉米淀粉亏损87元,山东企业每生产1吨玉米淀粉理论亏损200元,黑龙江西部每生产1吨玉米酒精理论盈利134元;同时,深加工企业开工率较往年低10%~15%,据汇易网估算玉米淀粉行业开机率59%,玉米酒精行业开机率56%。
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一般在7月至8月迎来常规检修期,因下游需求疲软,加工产品走货不畅,玉米价格不断刷新高位,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6月份以来,国内深加工企业陆续开启停产检修窗口,较往年提前近30天,停产检修时间也将拉长。开机率低,停产检修提前、时间拉长势必会减少对玉米的耗用量。
进口谷物预期将增加
今年以来,市场多次传闻进口美国玉米,前有进口2000万吨转为国家储备,后有增加国企进口配额500万吨。近期外盘消息称,近期入市采购了几十万吨乌克兰新季玉米,10月至12月船期;同期某大型国有企业已在港口积极预售8月至12月船期进口美国玉米,预售价格在2000元/吨左右。根据目前外盘报价,乌克兰玉米到国内主港码头完税成本在1830元/吨左右,当前免征额外关税下美国玉米国内主港码头完税成本仅1730元/吨左右,分别低于国内玉米价格400~600元/吨。
进口谷物量增价低,将对国内渠道主体囤粮心态产生影响,对其囤粮产生挤出效应,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笔者判断新季玉米上市前渠道主体囤粮将加快销售,若远月供给缺口不能有效解决,新季上市后将继续强化渠道主体囤粮心态和囤粮需求量。
市场主体心态发生变化
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小麦替代玉米料将大幅增加。市场主体的心态变化,影响近期有效供给,决定远期囤粮需求。近期市场渠道主体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囤粮赌市心态松动,预计近期会加速出库,增加市场玉米有效供给。
玉米新作物季2020/2021年度玉米供需依旧存在缺口,但可以通过“国内小麦、稻谷替代”和“进口玉米及谷物替代”解决,近月玉米(新季玉米上市前)价格或维持回调态势。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