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食水果蔬菜 慢病“知难而退”
中国人均每天蔬菜消费量为286克,而水果消费量仅有45克,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推荐的每天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的摄入量相去甚远。专家指出,膳食失衡是许多慢病的诱因,呼吁大众每天应摄入足量的水果和蔬菜,保持膳食平衡,预防慢性疾病。
膳食平衡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首,但大众往往忽略膳食的合理搭配。8月8日,由卫生部、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营养学会和佳沛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果蔬营养与膳食平衡知识交流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共同呼吁,大众每天摄入足量的水果和蔬菜,保持膳食平衡,预防慢性疾病。
膳食失衡,果蔬摄入量严重不足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病的危害日趋严重,超重和肥胖等也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目前我国大众饮食中存在着能量相对过剩,城市居民油脂和肉类的消费量大,粮谷类食物的消费量明显下降,果蔬摄入量不足和品种偏少等问题,因此卫生部开展了“膳食平衡”主题的传播项目,今年主要倡导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马冠生副所长介绍,我国人均每天蔬菜消费量为286克,而水果消费量仅有45克,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推荐的每天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的摄入量相去甚远。豆、奶类也严重不足,而肉类和脂类过高。马冠生指出,膳食失衡是许多慢病的诱因,并呼吁大众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保持平衡的膳食。
足量果蔬可预防慢病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教授指出,蔬菜水果具有低能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和矿物质、高钾低钠的特点,并富含有益植物的化学物。每天保持足量的果蔬摄入,有益于预防肥胖及多种常见慢性病。葛可佑教授建议,大众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宝塔,保持膳食平衡。
台湾癌症基金会副执行长蔡丽娟女士表示,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水果、蔬菜等食物中所含的植物性化学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包括、诱导癌细胞良性分化、促进癌细胞凋亡、阻断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细胞分裂讯号的传递、抗氧化等;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肠道致癌物的影响,加上多种抗氧化成分的协同作用,除了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中风,还有、效果。
专家指出,果蔬的防病效果包括预防营养缺乏病;保持心脑血管健康;降低癌症的危险性;控制体重;预防2型糖尿病;防治。同时果蔬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新西兰梅西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Lynley Drummond指出,果蔬中富含的维生素C不仅能够、抗疲劳,还能够抗氧化,起到美容的效果,同时还能够调节心理状态。研究发现,通过食物摄入的维生素C比单纯补充同等量的维生素C要有效5倍左右。因此,建议大众通过足量果蔬和保持膳食平衡来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后靠来补救。
专家们建议,蔬菜和水果经常放在一起食用,同时,蔬菜和水果又是两类食物,各有优势,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膳食平衡也要从娃娃抓起
台湾癌症基金会副执行长蔡女士建议,大众从小就应培养孩子养成爱吃果蔬的膳食习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口味和膳食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蔡女士指出,6-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视力、生长力、免疫力所谓健康“四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儿童在此阶段的营养摄取特别重要,透过正确的饮食习惯,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素,才能帮助这“四力”健康发展。不健康的饮食型态,导致营养不均衡,不但影响儿童正常成长发育,同时也直接反映在儿童的体重表现上。“小时候胖不是胖”,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儿童时期的肥胖,常会造成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及形状变大,日后变成肥胖的机会增高。更重要的是,儿童时期肥胖也会增加成年后罹患癌症的风险。
台湾自1999年起即推动“天天5蔬果”的饮食运动,鼓励民众每天要吃5份新鲜的蔬菜水果,并于2004年将摄取份数,进一步推行“蔬果彩虹579”健康饮食运动,根据年龄及性别建议不同的蔬果摄取量,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摄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每天摄取7份蔬果,成年男性每天摄取9份蔬果,并且落实“彩虹原则”,均衡摄取各种不同颜色的蔬果,因为五颜六色的蔬果含有各种不同的植物性化学成分,并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能有效预症及慢病的发生。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