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的民众来说,碘盐是再熟悉不过的调味品。自1995年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IDD)以来,由国家统一配置的加碘食盐已经进入我们的餐桌达15年之久。虽然碘盐基本解决了甲状腺肿大等碘缺乏疾病,但是也有学者和公众对我国食盐加碘策略的科学性和部分地区碘摄入量“过高”的健康风险日益关注。那么,您对碘盐究竟了解多少?食盐究竟为什么要加碘呢?
碘是一种非金属类微量元素,虽然人体所需要的碘含量很少,但是它却对甲状腺功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身体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甲状腺吸收血液中的碘元素并将其注入到甲状腺激素当中,以备人体目标组织的需要。通过在大脑、肝脏等目标组织发生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进程,包括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机能。
如果人体摄入的碘元素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就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智力迟钝、发育畸形等一系列问题。甲状腺肿大是碘缺乏症状常见的早期表现。如果说甲状腺激素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套多米诺骨牌的话,那么碘元素就是位于前端的一张,体内的碘一旦缺乏,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
甲状腺肿大的病理作用如下:碘缺乏可能导致体内循环的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水平下降,这时,脑下垂体就会做出反应,增加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以增强吸收碘的能力,而TSH水平的持续提高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在碘缺乏症的初期,由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持续刺激,甲状腺开始增大;到了中期阶段,这种适应反应还可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但是如果发生更为严重的碘缺乏,就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在这时如果及时补充碘摄入量虽然可以缩减肿大,但是该症状的可逆性有赖于人体发育的水平。相信有不少读者在90年代以前见过长有巨大肿瘤的“大脖子病”患者,这些肿瘤如果在年轻时已经存在,那么成年后通过补碘已经无法消除。
碘缺乏症对人体发育的各个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但的伤害莫过于对脑部发育的影响。除了调节生长和发育,甲状腺激素对系统髓鞘的生长十分重要——这种组织在婴儿出生前后为活跃。
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测算尿碘含量,估计世界上大约有超过30%(约20亿)的人口碘摄入量不足,并且有31.5%的学龄儿童(6-12周岁)碘摄入量不足。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善碘缺乏状况,但通行的主要是食盐加碘的方式。目前,世界上有70%的家庭食用碘盐。
近些年来,虽然世界各国通过努力有效地遏制了碘缺乏病的发展,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碘缺乏的新形态也悄然出现。比如在碘缺乏地区,碘缺乏人群的健康风险由于受到足够的重视而进行了有效的预防。但是对于生活在碘充足地区一些亚种群,他们的碘摄入问题却容易被人忽视。调查发现,那些在日常饮食中不吃碘盐、鱼和海藻的素食主义者和节食者体内碘含量非常低。尿碘检测表明,在美国、新西兰等国,当地民众可能是为了遵守避免过多摄入食盐的健康建议,他们的碘摄入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一情况值得我国注意,在饮食专家提倡减少盐摄入量以防止高血压的同时,要尤其注意避免碘摄入量降低。印度曾经于2000年迫于民间压力暂停食盐加碘政策,但在随后的几年里,碘缺乏病又重新出现,印度政府不得不于2005年再次实施食盐加碘。
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碘需求量要比一般人群高。研究发现,怀孕妇女摄入碘营养不足可能与早产、死产和胎儿畸形存在关联。还有一些病例表明,怀孕妇女摄入碘不足可能导致婴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神经功能障碍。碘缺乏妇女在哺乳时不能为婴儿提供足够的碘,从而导致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碘缺乏症的侵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天所需要的碘摄入量一般要比普通成人高50微克。
总之,碘元素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部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机能。而世界上有1/3的人口和儿童碘摄入量不足,在食盐中加碘是世界通行的补充碘元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