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是公认的一片蓝海,于是有了近年来各路资本的抢滩入局。而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国家政策的有力加持下,营养健康产业更是稳稳站上了风口。
“营养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金投入。”在近日举办的2024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FHE2024)先导会“健康食品投融资论坛”上,FHE2024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目前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正处于政策环境利好、科技不断发展以及消费需求旺盛的有利条件下,产学研资各界应提振信心,加强合作,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共同推进行业良性发展。与会嘉宾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的收入、健康素养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健康食品投融资“机会永远大于挑战”。
一级市场热度不减,投资迎来“新阶段、新局面、新变化”
办公厅于2017年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要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加快营养化转型。“国民营养计划把食物营养健康上升为一个产业,这是我们专业人员都没有想到的。”陈君石表示,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健康食品的重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国投资所副主任张菲认为,健康食品不但满足了消费者对物质的需求,更给居民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非常符合高质量发展这一我国重要的政策导向,近年来正在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显现投资商机。
“2015—2018年期间,几乎全球范围内的食品饮料企业把营养划分为未来新的增长点,中国企业更是在非常积极地进行跨境并购,投资海外的营养品品牌。”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农业研究部总监黄文君认为,在国内基本面支撑、人口老龄化、消费者寻求**预防与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下,健康食品行业将迅猛发展。“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均食品的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左右,中国人均GDP约4500美元,食品的支出为7.7美元;2023年,人均GDP是12500美元左右,食品的支出接近24美元。我们预计2024年食品支出会超过33美元,但即便如此,较之韩国、日本的人均支出80—100美元,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国投证券生命健康行业组业务总监徐玉青指出,2020年以来,在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和新技术赋能的带动下,我国高质量的发展新周期正在形成,健康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情绪价值、定制化、科学循证等正在成为新周期中食品产业发展的亮点。2021年—2023年,健康食品行业有9家企业上市,另外有5家中止了IPO,还有5家处于审核阶段,“可以说一级市场热度不减,尤其是消费端还是有挺多的投资热度。”徐玉青说,今年春节前证监会召开座谈会,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给了投资行业很大信心,未来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可能带来业绩上的提升以及股价上的催化,产生第二个增长曲线。
当前,食品行业投资迎来了“新阶段、新局面、新变化”,华泰联合证券大消费行业执行总经理祁玉谦指出,2015—2017年,餐饮和食品饮料行业是投资热点,2017年达到小高峰,去年又在新茶饮、健康食品休闲食品、特医食品等领域掀起新的投资热潮。“食品永远是热点。”他说,任何一个政策或者任何一个赛道都享有时代的红利,但时代的红利终会过去,一二级市场从业人员需要不断调整创新,适时更新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以实现在新阶段下的“太阳照常升起”。
“有挑战也有机会,机会永远大于挑战。”原DSM中国区总裁、德福资本合伙人蒋惟明在评价健康食品未来投资时表示。
消费需求和科技创新成就产业新赛道投融资热点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全球市场都看到了健康食品产业的增长机遇,越来越多的严肃医疗、食品饮料乃至跨界品牌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那么,值得资本关注的赛道可能有哪些呢?
“适老食品肯定是机遇,”陈君石表示。适老食品是指能适合老年人消化功能及其他生理功能减退的预包装加工食品。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在老年人自然变老过程中普遍存在,是直接影响老年人食物摄取、消化和吸收,导致食欲减退,进而造成各种形式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也是肌肉衰减、骨质疏松、认知障碍及衰弱等老年病症的危险因素。营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为满足老年人群营养需求,2022年,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老龄化工作组提出了“适老食品”这一概念,并建议由主管部门发布一个国家层面的“适老食品生产和应用指南”,以推动适老食品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在与欧瑞咨询联合开展有关适老食品的市场调查,”陈君石说,“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由于理念、认知、政策、支持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在发展适老食品的方向和定位上仍模糊不清,产品供应处于十分缺乏的状态。”
北极光创投执行董事陈新提出,每一代人由于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不同,导致消费观念及行为存在差异,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消费场景及消费模式。当下的老年群体相比以前,对旅游、交友、聚会有了更多的需求,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数智化消费、功效性产品将成为未来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健康食品行业的科技创新还应结合人文精神,满足消费者更的体验。
生物合成技术也是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陈君石指出,利用微生物有目的地进行基因改造,从而生产出过去没有的产品,比如食品行业需要的各种酶,将有效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去年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可以作为营养强化剂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调制乳粉(儿童用)以及特殊医学婴儿食品的两款母乳低聚糖(HMO),就是利用基因改造的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这算得上是食品行业中的一块里程碑”。
“我们从2017年开始持续关注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里面的系统性机会。”食芯资本投资总监郑迪介绍,生物技术是革命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工程化使用。看好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生物活性成分、精密发酵等领域,食芯资本目前正在关注由合成生物技术带来的新原料。《“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事实上,很多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造出来后,应用场景显著拓宽。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油脂和功能性活性成分等,未来都有机会以生物技术创新进行生产,重构上游供应链的格局。”
食质自然也是资本青睐有加的一个领域。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黄芪、党参、天麻等9种物质正式纳入食质目录,至此,我国已经发布了3批食质名单,共涉及111种物质。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还着力推动食质的转化应用,组织制定了成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痛风、肾病、儿童和成人肥胖等8项食养指南,以推动群众不断深化对食质和食养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进一步认可的大背景下,我国食质类产品增长很快。”上海复星科技高(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东霞指出,“黑芝麻丸、秋梨膏、加入食质的养生茶饮等,无一不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她还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食品开始关注细分人群,适用于老龄群体、婴幼儿群体、女性群体、运动群体的产品各具特色,然而各品牌对中年群体的关注度还是不够。“这个群体既是社会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关心父母、关心孩子、关心工作,忘了好好关心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也面临包括睡眠障碍、肥胖、腰肩酸痛等在内的众多健康问题。目前来看,这个市场需求还没有被很好地满足。”
“一些传统健康食品品类近年来在科研和科普的双重助力下,得以焕发新生。”德福资本董事黄靖欧说,比如益生菌初主打肠道健康,后来,其在免疫健康乃至精神健康方面的价值逐渐被科学研究所证实;鱼油早被用于心血管保护,后来被发现在大脑保护乃至精神稳定方面都可能发挥积极作用。
“严肃医疗和食品科技”“严肃医疗和日常消费”的融合将创造出诱人的市场空间。清松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松说,严肃医疗领域里,让人“爱而苦恼”的,是主要支付方来源于医保,如果将产品拓展到非医疗的日常消费领域,“市场就大了许多”;而医学级别的标准和生产工艺“降维”到日常消费领域,将极大提升产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开拓出更大的应用场景。“2023年,减重类健康产品可以说卖爆了,一些国际的相关产品销售额达到几百亿美元。这就是‘用医疗的技术标准解决消费的需求’。可以预见,能够精准在抗衰老、防脱发、增肌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健康产品,以食品为载体呈现,还有巨大的消费空间。”
“从动物蛋白到植物蛋白、人造蛋白,很好地说明了全球食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蒋惟明认为,未来,无论食品原料还是功能性成分的载体,天然获取、生物合成可能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减少化工合成的需求,又能带来新的投资增长点,可持续发展也将进一步成为全球追求的目标。
谨慎投资,抓住机遇避开陷阱
“健康食品的确很有吸引力,可以是机遇,但搞不好就是陷阱。”当资本面对棋局踌躇满志寻求落子之处时,陈君石给出了善意警示。他说,创新技术的应用在初期可能备受关注,但业界在投资时应当慎重,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期待短期回报是不现实的。比如全球范围内植物蛋白的关注热度下降,以及特医食品对技术要求和审批的要求较高、至今未能进入医保目录等,都是对相关企业长远发展的考验。
郑迪也表示,基于过去的投资积累,食芯资本的洞察是:成功商业化一个新的功能原料,需要大约15年时间,其中,技术攻关5年,商业化量产5年,真正商业价值被验证,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又是5年。而法规上的不确定又让整个周期和成功概率变得更低。“5年的时间虽长,但比起消费端对于产品的验证却是相对确定的,消费需求才是的不确定性。”郑迪以植物基蛋白为例分析指出,曾在全球掀起热潮,为资本竞逐,风头一时无两。但很多公司上市后,市值基本上跌去了90%。其中的两家,作为上市的消费品企业,销售额达到了4亿—5亿美元,却从来没有实现盈利,这是非常不正常的,这两家公司也进入了中国,但市场需求没有打开。“所以,我们希望投资那些有‘金标准’的原料,或者是那种人体本身含有、但需要补充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教育能走一点儿捷径。”
具体到企业,食芯资本中意的公司,“需要在意识和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强的潜力,而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毕竟技术只是手段,终还是需要回归产品和制造的逻辑。”郑迪以生物技术类公司为例进一步解释说,就商业化新原料来说,除了技术攻关,后续的全球专利布局、法规登记以及量产都是这家公司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如果用生物技术迭代传统的制造工艺,则工艺的优化以及持续的生产和供应链的效率提升,还有往往被很多创业公司忽视的充足、低成本的资金,都是公司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当前,全球生物制造业正面临泡沫的破裂以及收并购的趋势,有些技术水平很高的重科研的公司,往往是在商业化量产的时候遇到了严峻挑战,主要是由于整个欧洲、北美不具备生物制造全产业链的优势,尤其是欧洲,虽然有非常多的发酵产能但成本较高,而美国是策略性地把很多产能外移到了南美、东南亚甚至中国,供应链完整度不及中国。中国在发酵氨基酸和维生素的产量占到了全球70%,而且拥有成本效率效益非常好的工艺技术和水平。“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利用基础设施优势,去全球寻找相对低成本的研发资本,补足上游系统研发短板的好时机。”郑迪表示,“对于具有较高工艺水平和产能且有意涉足研发以实现转型的中国生产企业来说,食芯资本非常愿意用资本的力量促进资源的整合。”
中食安信(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费洪涛则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提示了投资风险。他建议投资者要在充分理解食品领域各项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及时跟进相关条款的变化,并重点关注产品标签标示与功能宣称,防止违规行为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来源:《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13日02版)
记者:刘艳芳 罗晨(责编:杨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