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跟人一样,也讲究“精气神”,有的时候往往一味调料,就把菜的整个精神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比如“豆瓣”。尽管和漫长的川菜史相比,它出现的时间只有二三百年,但仍被很多人称为“川菜之魂”。
套用喉舌媒体的话说,它们“代表了广大川菜根本的利益”。把豆瓣说成其中的灵魂,是因为它让川菜的味觉即使辣,也有层次感,虽不起眼,却是川菜之中的点睛之笔。
豆瓣的豆和辣
说豆瓣得来不易,皆因工序复杂繁琐,而体现在工序之外的,则是选料亦要考究。豆瓣的主料之一是蚕豆,原因是这一品种在西南常见,而且蚕豆豆粒大,油性没有黄豆多,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发酵不易发生酸败,大的豆粒也更有卖相。
豆瓣的另一个主料是辣椒,西南之地有灯笼椒、子弹头、大红袍等众多种类,但选什么辣椒与蚕豆相配,则很有学问。通常所用的辣椒有两种,一是“二荆条”,以成都、简阳一带所产为佳,色泽洪亮,椒角细长,有“J”形弯钩,肉厚味浓,辣而回甜。另一种则是红尖椒,辣味浓厚,个头较小。
伏天前后的辣椒,因为此时的辣椒,辣度已有,肉也厚,且筋和籽还比较少,剁碎后不影响口感,若是等到天凉了,辣椒肉已薄,只剩表皮,酱中混进了太多辣椒籽、辣椒皮,无论成品豆瓣的品相还是口味,都将受影响。
豆瓣的制作智慧
除了上述两种主料,做豆瓣的配料论起来,也相当有讲究。水、盐,甚至有的还需要用酒糟、面曲等等,怎么选、选哪样,既是经验之谈,也极富民间历史的智慧。
豆瓣经过多道工序,以及长达半年以上的发酵周期后,蚕豆中的蛋白质几乎都转变成了氨基酸,再经过一系列微反应,终形成黑色素。淀粉等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之后,生成棕红色的黑色素,两种色素与红辣椒混在一起,就有了豆瓣的颜色。
豆瓣的香气主要是在后期发酵形成的,虽然含量不高,但对豆瓣酱的风味确有很大的影响。
豆瓣的鲜味来源于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时形成的氨基酸,以及自溶产生的钠盐。蚕豆中的蛋白质水解生成20多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钠盐是酱鲜味的主要来源,霉菌、酵母菌等,与谷氨酸钠盐相互协作,令鲜味增加了数倍到十几倍。
吃豆瓣
家常、鱼香、豆瓣等口味的菜肴,必用豆瓣,而泡椒、泡姜等川味泡菜也会添加它作为复合味。用豆瓣炒菜,一般都是要在热油中先将豆瓣爆香,再下主辅料,是豆瓣的味道更浓郁,也让菜的口味更有层次和多变。
豆瓣还可以加入八角、香叶、小茴香一并下锅,炒干水分,滤出泛红来的豆瓣油。除此之外,蘸味碟有时也要用到豆瓣,比如油酥豆瓣。用温油将豆瓣酱慢慢熬香,再加入葱姜蒜、金钩末、火腿末、面酱等配料,等酱的颜色由红变棕,即可出锅,口味甚为丰富。
超市豆瓣 VS 天然豆瓣
超市豆瓣多指一类快熟豆瓣,其生产基本由机器制作,搅拌过程很短暂(10多分钟),也不晾晒,是一种不见天的豆瓣,所以价格也便宜。
传统豆瓣则主要靠手工制作,并且制作周期很长。在豆瓣的成熟阶段,要经过“晴天晒,雨天盖,晚上露”以及每天翻搅等等的一些工作过程,这些费时费工的方法使得成本大大增加,品质也格外优良,价格自然也比超市贵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