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正月初十为什么要吃莜面?

2017/2/6 1588.TV食材头条

正月初十,在内蒙古中西部民间传说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家家都要吃莜面,庆祝老鼠娶亲,以保家中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这个民间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到了每年的正月初十,呼和浩特地区家里的大大小小一定要吃一顿莜面。内蒙古三件宝:莜面、山药、烂皮袄的俗语,也可见莜面在内蒙古中西部人心中的地位。

【年俗】正月初十为什么要吃莜面?

莜面来源:

相传莜面早的记载源自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从此,这种谷物在**大地扎下了根。

在山西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白面饿断腰”。意思是,人们吃了莜面(莜麦制成)后,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吃了黄米糕(黄米制成)能走四十里的山路;而吃了白面做的食物,走二十里路就已经饿得直不起腰来了。呼市人也常说,莜面不能吃到撑,因为后劲儿大。

到清代初期,呼和浩特地区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相传,清代康熙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如今的呼和浩特旧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年俗】正月初十为什么要吃莜面?

莜面简介:

莜面出自莜麦(学名“燕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但营养丰富。

莜面的做法、吃法很多,风格各有千秋。可加工成窝窝、鱼鱼、拿糕、饺饺、丸丸、饨饨、拨面、山药扁鱼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饼、煮鱼、炒面、糊糊、燕麦片、方便面等。

“正月初十为满族天仓节,这一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将黏米面捏成‘小碗’蒸着吃,而西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则将莜面捏成‘小碗’蒸着吃;而内蒙古中西部区的一些汉族人则称正月初十这一天为老鼠娶亲节。”我区史学家赵振方如是说。

满族天仓节

说起天仓节,赵振方称,天仓节初只是满族的民俗,后来因为民族融合,各个民族都过起了天仓节。我区也有一部分人正月二十五过天仓节,不管哪一天过天仓节,都表达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赵振方介绍:“以前天仓节,内蒙古地区人都蒸年糕,人们通常把黏米面捏成12个‘小碗’,每个‘小碗’代表一个月。然后把12个‘小碗’按着顺序放到笼屉里蒸。蒸熟后,看看哪个‘小碗’里水多哪个‘小碗’里水少,哪个‘小碗’里没水,没水的‘小碗’象征着这个月天旱不下雨,水少的‘小碗’象征着这个月雨水少,而水多的‘小碗’则象征着这个月雨水多。后来的天仓节有所变化:内蒙古东部区的满族及汉族人依然将黏米面捏成‘小碗’蒸熟了吃,而西部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则将莜面捏成‘小碗’蒸熟了吃。如今的天仓节,东部区的一些满族及汉族人在这一天不再将黏米面捏成‘小碗’蒸熟了吃,而是改吃荞面条;而西部区人则改吃莜面鱼鱼或莜面窝窝。”

正月初十这一天,满族人开始到城隍庙、奶奶庙、马神庙参加活动,弹弦子、打八角鼓、耍太平鼓。赵振方说:“正月初十这一天,满族人也将除夕过年扎的灯笼保留下来,同时再扎几个灯笼,准备迎接元宵节。因为初十的‘十’谐音为石头的‘石’,过了正月初十,满族人可以动除夕之前贴有‘福’字的石磨、石臼、石锁,正式开始练武活动。”

【年俗】正月初十为什么要吃莜面?

老鼠娶亲节

内蒙古中西部区的汉族人在正月初十这一天,有老鼠娶亲节的说法。

赵振方告诉记者:“正月初十这一天,汉族人通常在家中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或老鼠洞口处,撒上一些米盐、糕饼等食物。另外,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正月初十的晚上汉族人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意思是在‘老鼠娶亲节’的时候,你不打扰老鼠一天,老鼠就不打扰你一年。”

提起老鼠娶亲节,赵振方称:“不只是内蒙古地区原有的汉族人要过老鼠娶亲节,就是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走西口来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的‘口外人’也过老鼠娶亲节。不管怎么说,这一天汉族人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

手机食材展,线上逛展选品!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餐饮食材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同类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餐饮食材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联系Q Q:
  • 代理区域:
  • 意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