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 我国预制菜尚无明确的标准定义,业内普遍视为更加复杂、精细的食品加工业:以前的食品加工是把农产品做成食材,预制菜则是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把农产品做成菜肴,用更便捷的购买和食用方式,满足现在的生活节奏。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陈丹认为,预制菜是推动农产品食品化、工业化,提高“三农”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据分析,从产业发展角度看,预制菜开创了更多消费场景,赋予了“从田头到餐桌”产业链更高价值,建立起一套新的商业生态。
根据《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从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以36%的占比领跑全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31%和30%和3%。
预制菜100人分析师认为,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存在五大任务,实现了预制菜企业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产业的跃迁,并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与裂变。


1.以地标美食为核心,打造预制菜产品矩阵
加大对地方菜品的研发力度,拓宽产业发展思路。一是发挥地标美食的传统优势,深入挖掘地方菜、名人菜、特色菜,瞄准普适性高(即消费场景多、消费人群广)、手工制作难度高、工序复杂、耗时耗力的菜品;二是结合传统调味品,创新味型、味道的发展,推动地方调味品的现代化;三是研发更多“新派预制菜”,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饮食要求。
2.完善园区产业链条,建设预制菜产业体系
依托预制菜产业园,引入一批预制菜产业链头部企业,进一步完善园区研发中试、信息发布、产品展示、仓储配送、检验检测、交易结算等功能,增强产业承载力。依托园区创新平台,重点开展预制菜质量检测、标准、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等,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预制菜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水平,推动预制菜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信息上云。引进培育第三方冷链贮运企业,打造集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
3.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健全供应链开发渠道
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针对园区入住企业提供开拓市场营销服务。采用“先B端后C端”的模式,前期园区以B端市场为主,面向连锁餐饮企业、企事业单位饭堂、学校饭堂、商超、社区团购等渠道。加快渗透C端(消费者)市场,支持加盟新零售生鲜电商渠道,提升终端消费的便利度。
4.加强产业保障措施,构建产业链招商图谱
通过绘制产业图谱、产业地图,实行产业链式招商,对预制菜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招商,建立产业生态和供应链,实现挂图作战,叩门招商。同时保证政企分开,采用市场化运营的运作模式,在决策和管理上体现政府的强力领导,在经营服务上挖掘和发挥市场的功能,政府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市场化团队的活力将极大提升开发运营的效率,促进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5.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挖掘推广地域特色菜品,建立地方特色预制菜食品清单管理制度,征集筛选地方特色美食,多渠道开展特色预制菜品推广。实施预制菜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同创行动,举办“地方预制菜”创新展示大赛,支持园区预制菜企业争创**和省级知名品牌,引导品牌代加工企业发展自有品牌,鼓励预制菜龙头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壮大预制菜“地方品牌矩阵”。

预制菜100人首席分析师李剑认为,预制菜产业园不能成为“包租婆”,而应成为孵化器、赋能者,帮助入驻企业或者项目赋能与助力,提升传统企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产业化等能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许,对于预制菜产业园而言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