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优势与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政策加持、餐饮结构变革、居民消费习惯变化、产业链企业入局、资本助力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预制菜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1、餐饮连锁化及外卖发展推动预制菜行业走向成熟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庞大,行业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餐饮业降本增效需求强烈。预制菜在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模式下,能够提升出餐效率,减少后厨面积和所需工作人员,大幅降低餐厅运营成本。《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可下降8。
当前,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通过布局中央厨房或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预制菜。其中,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率较高。数据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伴随我国餐饮行业连锁化率不断提升,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的B端连锁餐企将不断扩大对预制菜产品的应用,从而推动整个预制菜行业供应链走向成熟。
除传统餐企需求外,外卖平台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餐品预制化。外卖的爆发式增长对餐饮商家的出餐速度和出餐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商家,尤其是中小餐饮商家倾向以料理包加热的方式来代替现做现卖。有第三方机构估计2022年全国70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
2、居民消费需求激增,加速预制菜发展
疫情背景下,内食场景大大增加,间接拉动了餐饮外卖及居家做饭的需求,居民对预制菜的需求也同步激增。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和“一人户”家庭规模的扩大,“懒人效应”和“宅家文化”逐渐盛行,也使“一人食”“烹饪小白”群体增多,对日常膳食更简单更便捷的需求,推动预制菜消费迎来新浪潮。
一项调研显示,方便省时(77.89)是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原因,其次是菜品可选种类多(50.83)。
3、技术应用创新,助力预制菜品质升级
消费者对预制菜品质的高要求,催生了预制菜行业对新技术的巨大需求,随着预制菜品研发水平和冷冻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预制菜的口感、色泽、质量、营养价值等实现升级,已经接近餐厅水平,且品类越来越丰富。
在预制菜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预制菜加工技术,还逐渐使用先进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如真空慢煮、冷却排酸、冻干技术等,可提升产品的色泽、口味、香气,程度保留产品的营养价值,食品的安全、营养与卫生。
如对禽肉畜肉类采用真空慢煮烹饪、冷却排酸工艺等技术,可限度保留嫩滑口感和营养,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对自热火锅使用锁鲜工艺FD宇航冻干技术,并在-68摄氏度下低温干燥食材,遇水可以还原95以上的口感,营养成分也能完整地保留;包子等面食采用益生菌技术与传统发酵结合,使面粉发酵更充分,可提升营养价值,促进营养吸收。
冷链需求贯穿预制菜的运输流程,可大幅度减少预制菜运输损耗,是预制菜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逐步完善,冷链运输与冷鲜存储能力的进一步增长,了餐饮食材在运输、仓储环节的品质和新鲜程度,满足了消费者对口感和体验的高品质要求,稳固了预制菜供应配送方面的基础,也助力预制菜市场规模实现迅速扩张。
4、投融资市场活跃,加速预制菜行业布局
随着预制菜走红,在市场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大量资本争相涌入预制菜赛道,投融资活跃,推动行业不断升温。2020年以来,预制菜赛道融资的项目数量较之前有明显增长。CVSource(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专业的金融数据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2年,预制菜市场共发生119起投融资事件,共涉及59个项目,已披露投融资金额合计93.9亿元。其中不乏厚生、红杉、高瓴、IDG资本等头部机构,且覆盖上下游各类预制菜企业。
5、消费渠道不断丰富,助推预制菜引爆市场
近年来,我国消费渠道不断丰富,除传统餐饮店、农贸市场外,现代商超、生鲜电商、社区拼团、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兴零售渠道也逐渐兴起。各类新兴零售渠道持续高速发展,助推预制菜触达消费者的日常饮食。
目前B端仍是预制菜的主要渠道,2021年预制菜在餐厅采购端的渗透率大概是12左右,据此,中信证券预计2031年中国预制菜在餐厅采购端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0,且渗透率的提升将驱动B端预制菜未来十年维持10以上的复合增速。
就C端预制菜而言,目前中国生鲜产品的规模已经达到4万亿,预计未来会超过5万亿,但C端预制菜目前仅400亿左右的规模,占生鲜零售比例不足1,市场规模基数较小,这也预示C端预制菜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信证券预测,未来十年C端预制菜市场可能会达到20以上的增速,做到2000亿的规模。
(二)行业问题与风险
预制菜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市场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长期存在、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融合不足、消费者认可程度偏低等问题与挑战。
1、国家层面统一市场标准缺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预制菜行业生产只有企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缺少统一的产品生产、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等标准规范,相关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和标准化生产配送。因此,行业监管难度大,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进而制约了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2、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的预制菜生产商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居多,并且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产品质量风险。
多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预制菜消费者,消费满意度并不高。消费者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菜品种类、口味、性价比、营养搭配等因素。
如江苏省消保委2022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29.03)消费者关心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占比远超预制菜价格(19.48)、购买后的制作成本与难度(19.19)以及菜品品种是否齐全(16.37)等其他因素。
3、行业领军企业尚未形成,难以覆盖全国市场
作为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国内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规模大、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的“大行业、小公司”的分散格局,市场仍旧处在蓝海竞争,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领军企业。在此背景下,不少预制菜企业标准化程度较低,生产、加工、配送等环节都存在一定隐患,食品安全和品质无法,且存在较高的同质化竞争、搞价格战等风险。
此外,由于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和产品新鲜度要求等因素限制了企业产品配送半径,仅能覆盖一定的区间,市场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而且较大型企业多数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北京、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菜系也多以湘菜、粤菜、鲁菜、川菜等品种居多,产品较为单一,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也难以满足我国各地域居民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从而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消费习惯有待培育
相较于预制菜在B端的逐渐成熟,C端市场尚需进行预制菜市场培育。《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预制菜市场B端和C端的市场规模比例为8:2,C端市场消费习惯培育有望不断扩容,预制菜行业市场容量广阔。随着预制菜打开C端大门,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消费者口碑和信赖至关重要。
目前,除了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对预制菜观感和评价的负面因素还包括: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低、菜品种类单一、标识信息不详、性价比不高等。
消费者普遍认为,部分预制菜口味满意度较低且不及预期。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及菜品口味是否达到预期时,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甚至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部分预制菜标识信息不详也是饱受消费者诟病的问题。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都遇到了标示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包括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未标注菜品分量、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
此外,目前市场上的预制菜种类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选择需求。《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称,36.58的消费者希望可以丰富套餐种类,有27.65的消费者希望预制菜可以推出更多适宜不同家庭人数的菜品分量,19.13的消费者则希望预制菜可以不用套餐形式,多推出一些招牌菜单品。
此外,还有调查显示,没有购买预制菜的消费者的主要顾虑,排在位的是认为“预制菜价格较贵,性价比较低”,该类原因占比23.39。可见,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价格仍较为敏感,接受度不高。
来源:预制菜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