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龙江大地银装素裹,在厚厚的积雪下面,黑土地正在酝酿着新一年的丰收希望。回首这一年,北大荒集团4400多万亩耕地收获粮食超460亿斤,较上一年增产30亿斤。
从1996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开始,到2005年的205.3亿斤、2009年的330.5亿斤、2011年的407.4亿斤……到今年超460亿斤,北大荒累计实现为国家生产粮食1万亿斤。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增产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疫情压力和局部灾情的双重影响下,北大荒集团何以能够实现粮食高位增产?答案是:改革。
改革经营体制,加强统筹能力
纵观北大荒74年开发建设历程,你就会发现,与粮食产量紧密相连的,是北大荒人几经碰撞、几经波折,从兴办家庭农场到“两自理四到户”,从“大农场套小农场”到“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变迁。
作为我国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北大荒集团在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过程中调整生产关系,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检验体制创新成效的,就是北大荒逐年提升的粮食产量。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立志高位突破、勇攀高峰的北大荒集团发现,“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统的力度还不够,越来越难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以集团化经营理念、农业现代化技术为指领,北大荒大力推行“双控一服务”——一方面控制生产前端,通过采取农业投入品的统供统购,提供优质价廉投入品;一方面控制后端,通过农产品的统一营销,推进保底加分红的产品销售。同时,全力打造“数字农服”,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的服务,确保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化生产全覆盖,定制式生产,数字化经营。
赵光农场有限公司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刘琦算了一笔账:244名职工加入规模家庭农场,共种植了6400亩地,今年农资统供亩成本节约10元,再加上粮食统一销售,一亩地又多卖了10元,仅这一减一增,种植户就增加收入520多元。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每年打工还可收入两三万元,实现种植户的很大收益 在沈阳打工的荣军农场职工苏庆全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去年每股分红超过500元,一家人来沈阳打工,一年还能挣5万元。”荣军农场有限公司通过模拟股份制经营模式推进“双控一服务”落地,2021年统供率达100%,统营率预计可达到98.82%。
近两年,通过开展“双控一服务”,北大荒各农(牧)场有限公司依托“供种管收储运加销”全程服务,提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普遍建立带动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
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真正做到让少数人种多数地,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良好局面。
改革绩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粮食增产,主体始终是人。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企业活力和职工干事创业的信心?
人事、用工、薪酬三项制度改革是北大荒集团推进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着力点。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各类激励手段层出不穷,全面激活了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要素。
“人还是那些人,要说有啥不一样,服务更好了,劲头更足了。”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刘占泉对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相当满意。
农业服务中心是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成立的6个中心之一。中心制定了“基薪+分红”形式的内部考核制度,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员工通过考核多劳多得。
正向激励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今年春耕期间,中心通过开展水稻浸种催芽、航化服务、农资销售、良种推广等项目创收,就实现营业收入129万元。
“干得多挣得多,累也干啊!”三项制度改革把绩效考核融入具体工作和日常管理,让考核与职工“位子”“钱袋子”挂钩,工作好与坏,分数说了算。
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李岩对此深有感触:“实施考核以后,大家的思路变了,每天想的是怎么更好地服务种植户,怎么帮大家增收,只有他们满意了我们的分才会高,工资才会高。”
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人心齐了……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经营管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劳动效率提高了,种地的质量提升了,粮食产量自然而然就上来了。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在不同的制度下呈现出的效果截然不同。
北大荒集团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聘任协议和业绩合同。大力推动所属企业岗位分类管理,健全企业考评体系、监督体系,实现企业很大利润。
今年,集团招聘各类人才1198人,开展竞聘上岗831人,其中降职降薪86人。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绩效薪酬占比达30%以上。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热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动力不断释放,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北大荒集团营业总收入1102.1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123.9%。
改革管理制度,提升治理效力
改革总是艰难的,尤其是像北大荒这样长期体制路径依赖的“庞然大物”。经营体制、绩效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实际上是北大荒集团管理制度大变革的侧面。
北大荒集团是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路改革壮大起来的,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实行严格的党政军企合一体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照党和国家赋予新的战略使命,北大荒在经营机制、办社会负担、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2018年12月16日,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黑龙江垦区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建制转入集团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到2020年,北大荒集团全面完成了集行政体制转型、国企改革和公司制改制、事业单位改革于一体的农垦体制改革,实现涅槃重生。
“一睁眼就一脑门官司。”过去,北大荒集团各农(牧)场长期处于社企不分状态,大大小小100多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肩挑”,占用了管理人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从“什么都管”到“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各农(牧)场有限公司纷纷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压缩层级、精简机构,快速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八五三农场有限公司原有6个管理区、47个作业站,经过改革重组整合成15个管理区,管理班子由原来的两个层级、53套班子缩减为一个层级、15套班子,工作人员也由367人缩减到257人,初步解决了过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
涉及民生社会事业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亏损大、补贴多、包袱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八五三农场有限公司创新经营模式,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改革降低支出,让企业减负。
“公司每年社会事业支出多达1000多万元,经营负担沉重。我们通过引进第三方物业公司进行托管经营,每年可节省固定支出500多万元。”八五三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鹏谈到创新机制改革时说,让人干的事,企业负担减轻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在黑龙江省委强有力的领导下,北大荒完成近3万项行政事项移交,实现了由农垦总局向北大荒集团的平稳过渡;完成5675名公务员和参公人员、29333名涉改事业单位人员的安置,实现了走的人顺心、留的人安心。通过改革,北大荒成为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国有企业。把精力向核心产能聚焦,围绕“农”字,推进战略性重组与整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履行好央企的使命和职责,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关键任务项目上主动“揭榜挂帅”……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精准打出,路越走越宽。
机制的创新,让老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第三季度数据分析,今年北大荒集团利润增长中,82%的拉动来自农(牧)场有限公司,体制机制的创新对国有资产的运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告别旧体制,踏上新征程。改革后的北大荒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围绕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北大荒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农业领域航母”。